古建筑名词解释1
须弥座:是由佛座演变而来的,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,一般用在高级建筑(如宫殿、坛庙的主殿,及塔、幢的基座等)。开始形式简单,由数道直线叠涩与 较高束腰组成,后来出现了莲瓣、卷草纹饰以及力神、角柱、间柱、壶门等。最早实例见于北朝石窟。
生起:宋、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,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,在《法式》中称为“生起”,它规定,当心间的两柱不升高,次间柱升二寸, 一下各间依此递增。这做法未见于汉、南北朝,唐、宋、辽多用,明清亦少用。
侧脚: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,柱头向内收进,借助屋顶重量产生的水平推力,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,以防散架或倾侧。宋代建筑规定,外檐柱在前、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/1000,在两山向内倾斜8/1000,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。
正式建筑:凡是平面为长方形,屋顶为英山、悬山、歇山、庑殿的木构建筑,成为正式建筑。其他形式的称杂式建筑。
庑殿(宋称四阿顶):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形式,一般用于皇宫。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,可用单檐,特别隆重的用重檐。单檐的又正中的四脊和四角的垂脊,故称五脊殿。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脚部的四条角脊。
歇山(宋称九脊殿):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样式,等级仅次于庑殿,由正脊、四条垂脊、四条戗脊组成,也称九脊殿。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、悬鱼等,是装饰重点。
召庙:召庙指蒙古族喇嘛教的寺庙,召是蒙古语的音译,指庙宇。
冲三翘四 :清代官式建筑翼角的做法,翼角起翘一般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径,出翘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,工匠术语称之为“冲三翘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