榫接卯和
一、 榫卯的概念
榫卯,是古代中国建筑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;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榫卯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中,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。人们利用卯榫加固物件,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。
二、 榫卯的分类
“榫卯”有几十种不同的形式,按照构合作用来归类,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: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,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,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合。如槽口榫、企口榫、燕尾榫、穿带榫、扎榫等。另一类是作为“点”的结构方法。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,成角结合,交叉结合,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,如格肩榫、双榫、双夹榫、勾挂榫、锲钉榫、半榫、通榫等等。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,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,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。如常见的有托角榫、长短榫、抱肩榫、粽角榫等。
三、 榫卯的历史发展
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前的新石器时代,河姆渡人已经使用榫卯构筑干栏式木构建筑。最早将榫卯从建筑应用到家具中是春秋战国时期,在家具中沿用的银锭卯、燕尾卯在该时期出现。到了秦汉时期,主体的木架构趋于成熟,榫卯也随之发展,有了榫卯砖、企口砖、楔形砖等多样应用。根据《西京杂记》的记载,这一时期还出现了“胡床”, 是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交流,对家具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,榫卯也随之发展。榫卯在隋唐时期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。宋代美学发展到了巅峰,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。到了明清时期家具工艺制作精湛,使用到的榫卯结构共一百余种。建筑形体简练,建筑呈现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。如今,数千年的延续全凭匠师们的口传相授,随着师徒制的逐步消失,传统榫卯结构的制作技艺正慢慢地变化与融入现代生活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传承和发扬这项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。传统榫卯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发展,为中外的建筑制造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