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建筑名词解释3
大木作:古建筑专业工种与施工制度。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,是几千年来古建筑的一贯做法,宫廷庙宇、衙署民宅无不用木材建造。因大木结构是建筑的骨架,具有结构作用,故宋《营造法式》、清工部《工程做法》等古籍文献,均将用于建构屋架的木构件以及用此类构件构架的梁架,称之为“大木”,关于大木的施工制度,则称“大木作”。
材:古建筑设计时依据的模数制,亦称“材分”。中国古建筑的斗拱,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,逐渐成为定型化的构件,为了设计需要,便于估算工料和构件的安装与制作,约在我国唐代,古代工匠们就已经将华栱的断面,作为权衡木架构的基本尺寸进行计算。宋《营造法式》第一次将这种计算单位定名为“材”,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从此走向规范化。
栔:宋式建筑大木构件计算模数,即用于枋材之间的斗以及足材华栱斗之平与欹的部分。据宋《营造法式》规定,“栔”作为材的补充,常常成为运用材分制度设计的模数体系,如将构件的大小,称单材与足材,而足材则是材加“栔”后的整体。宋《营造法式》曰:材加“栔”者,谓之足材,无“栔”者则谓单材。许多木构件以材加“栔”进行权衡,如殿阁柱子直径为二材二“栔”。
暗栔:宋式大木作斗拱组件,即“施之栱眼内两斗之间者”。根据宋《营造法式》大木作图样,“暗栔”为单材栱仿制足材栱做法的填加构件,由两个暗销固定,只在“慢栱壁内”和“泥道栱上”施用。
梁架:古建筑木构架构造体系,是关于梁枋、斗栱、椽望、结点等所有木构件的统称。广义的梁架,包括抬梁式、干阑式、穿斗式与井干式四中梁架和梁柱的构造。关于梁架的表述,现行有三种方式,一、宋式称谓,如“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”;二、清式称谓,如“七架前后廊式”;三、江南的贴式,如“六架正贴式”。
单材: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尺度标准。据宋《营造法式》规定,“单材”高十五分,厚十分。有时也称“一材”或“材”。
足材: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尺度标准。宋《营造法式》中规定的衡量单位,与单材相对应,是指比单材尺寸加大的材分,即“材上加栔者,谓之足材”。